您现在的位置:专区首页 >> 高校风采

高校风采

云南财经大学高校风采

    云南财经大学的前身是始建于1951年的云南省财政干部学校, 1981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云南财贸学院并开始全日制本科教育,1995年被云南省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云南财经大学,2007年学校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级,2009年被列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3年2月通过整体验收。学校历经60余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法学、哲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等学科协同发展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形成了以本科培养为主,兼有研究生、留学生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位于昆明市区,占地1222亩,藏书187万余册、电子图书116万余种,数据库66个。学校在校生人数32000余人,教职工1500余名,专任教师1055人,其中教授160人,副教授35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2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首席教授8人、特聘教授24人,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1人,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2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8人,云南省“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5人,省级教学名师12人,省级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5人,省级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后备人才7人,省高校教学科研带头人6人。
    学校下设20个学院、2个教学部,10个独立专职研究机构和59个院(部)所合一的兼职研究机构。设有1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10个专业硕士点。拥有50个本科专业,1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有1个国家级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教学团队,12名省级教学名师;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9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个省级重点教学实验室,2012年被教育部批准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校,学校被云南省政府确定为“云南省区域经济合作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建校以来,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10万余名专门人才。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居云南省高校前列。
    围绕“教学立校、科研强校、服务活校、特色兴校”理念,学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自2008年以来,学校累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79项,省部级课题190项;出版著作500余部,其中在中央级出版社出版著作208部,出版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3部;发表论文5820余篇,其中在《中国科学》、《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0篇,被SCI、EI、ISTP、ISSHP收录374篇;建成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省级创新团队3支,高校科技创新团队3支,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0项。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法国、英国等近30个国家80余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与美国库克大学、澳大利亚查理斯窦大学合作举办国际会计、国际商务学士学位教育项目,与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合作举办项目管理硕士学位与房地产管理硕士学位教育项目,与英国爱丁堡隆比亚大学合作举办金融学学士学位教育项目。并已在越南、泰国建立了4个商务汉语中心,为缅甸、越南等国培训近100名政府公务员,受到了派出国政府的高度评价。
    学校大力加强素质教育。多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2006年,学校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成果优秀奖。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统计建模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及英语竞赛等赛事中成绩良好;学生社团“蓝色力量协会”被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多次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奖;青年志愿者协会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并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表彰;近三年来,女子网球队分获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第十五届双打亚军,第十六届双打冠军、团体亚军,第十七届单打冠军及团体第五名,第十二届大学生运动会单打、双打及团体冠军;男子篮球队分获CUBA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云南赛区选拔赛第十三届季军、十四届亚军,十五届亚军。
    六十年薪火相传,几代人躬耕树蕙。秉承“好学笃行,厚德致远”的校训,坚守“求实创新”的校风,不断发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云财精神,“十二五”期间,学校将继续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区域为导向,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积极培育现代大学精神,努力为建设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区域性高水平财经大学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