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专区首页>> 优秀作品>>作品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从乡村到城市: 统筹城乡背景中新市民的社会融入研究
大类: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文以重庆市和成都市两个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调研数据为基础,揭示农转非新市民城市社会融入的特征,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选取重庆和成都统筹城乡以来获得城市户籍的2158名新市民群体为调查对象,调查了该群体在身份认同、社会网络、对地理文度、主人翁意识、依恋、方言以及生活方式等七个维度上的社会融入状况,同时探究元刻化的熟悉板印象、社会比较、社会距离与满意度对社会融入的影响。结果发现,新市民城市社会融入程度偏低;社会比较和社会距离以满意度为中介作用于社会融入;积极元刻板印象对社会比较和满意度有显著的调节效果。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在统筹城乡进程中,着重加强对新市民心理层面的人文关怀;倡导平等包容的市民精神,促进新老市民积极社会互动;多途径提高新市民自身素质,有效地促进新市民对城市的社会融入。

详细介绍:

2007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重庆市与成都市建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对于成渝两地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与挑战。统筹城乡就是通过城乡资源共享、人力互助、市场互动、产业互补,通过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带动农业,建立城乡互动、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的一体化体制。统筹城乡对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优化经济结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统筹城乡改革试验过程中,重庆市与成都市纷纷出台政策,给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赋予城镇居民的身份。相对于一直在城市生活的居民,这部分从农村转出来的人即成为新市民。根据重庆市的规划,在2007年至2020年的13年间,重庆市将有1000万农民转为城市户口成为市民。研究显示,外来人口,尤其是农民工群体,无法融入城市社会主要是由制度性因素导致的,而其中的核心原因是户籍制度障碍。[1][2]成渝两地统筹城乡试验过程中,新市民已经获得了城市户籍,融入城市的户籍制度障碍消失,这是否意味着没有户籍障碍的成渝新市民便会顺利地融入到城市中呢?笔者认为,这依旧有待科学的研究。因为,农村户籍的人(包括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可以在几天内通过一系列手续实现户籍意义上的身份转换,成为市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自己已经形成的与老市民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倾向,也并不意味着老市民可以在短时间内接纳他们,真正实现对城市的社会融入。因此,新市民是否能顺利地融入城市,其城市融入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依然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本文旨在从心理学视角研究农转非新市民对城市的社会融入特征,并揭示影响该群体城市社会融入的相关心理因素,以期为该群体顺利融入城市提供一些政策设计的依据。
本研究发现:
1、有86.5%的新市民已经融入城市,但社会融入程度不高。
2、新市民的社会融入受年龄、学历的显著影响:年长的新市民较年轻者更容易实现社会融入;学历越低越容易实现社会融入。
3、社会比较和社会距离通过满意度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社会融入。即经常与老市民进行比较或者和老市民关系越亲密的新市民,对城市的总体感受就越满意,社会融入程度也就越高。
4、元刻板印象中的积极元刻板印象对社会比较和满意度的关系起调节作用,消极元刻板印象调节作用不显著。

获奖情况:

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一等奖、重庆赛区特等奖

作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