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品以“风险认知”为切入,以热点时事(食品安全、核辐射等)为材料,对公共危机的有效沟通方式进行了探究。研究范式以因果归因的实验及准确的心理测量为主,辅助以问卷调查。研究所得结论有助于城市管理者针对特定人群(外来务工人员、普通居民等)及特定风险事件(地震、火灾等)采取不同的宣传渠道(微博、报纸等)及沟通方式(多信息量、情绪唤起等),以达到有效的风险沟通。
本研究紧密关注时下不停出现的各种公共危机,旨在为政府在危机事件中的“对症下药”,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提供一个坚实的实证依据。作品第一部分探讨了不同的风险通方式的影响;第二部分揭示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风险认知;第三部分的研究结果则发现针对不同人和不同的公共危机类型,应当采用不同的风险沟通方式。第四部分将结合前三部分的研究结果,我们对于政府在公共危机中的宣传方式(针对不同时间和不同人)给出了一个综合建议。
研究采用心理测量范式结合心理学实验的方法,分三个部分开展。
1、第一部分:风险沟通对风险认知的影响
所谓风险沟通,是一种让人们认识到危机,进而产生合适的应对行为,并参与到风险决策中的过程。一般进行风险沟通的主体为政府或者媒体。前人研究表明,风险沟通的方式将对公众的风险认知结构产生很大的影响。这里,我们采用实验法进行探索性研究,试图找到对于风险认知其作用的风险沟通方式。
本部分共有五个实验,其基本假设为风险沟通的不同方式将会对公众风险认知产生显著影响。这些方式(即自变量)包括情绪唤起,信息呈现量,信息来源和卷入程度。本实验的被试有大学生,高中生和公司职员等。本部分所有研究都在复旦大学心理学实验室中完成。
本研究实验部分研究结果显示,“情绪唤起”以及“信息呈现量”会对风险认知产生影响。这一结果提醒有关部门在进行灾后报道的时候要注意采用的图片和文字的效果以及数量。
此外,实验显示“卷入程度”对个体风险认知产生影响。因此,在灾害初发时,政府应该及时向灾害低卷入的个体提供心理疏导,对高卷入个体提供更有效的物质救助,并在应急阶段过后重点缓解高卷入个体的焦虑情绪。
2、 第二部分:个体变量与风险认知
前人研究显示不同的个体在危机中会有不同的风险认知结构。这些对风险认知起作用的个体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卷入程度,文化水平等。我们这里选取近期的热点地震,海啸,核泄露与火灾四个公共危机项目,尝试研究这些个体变量对于风险认知的具体影响方式。
这一部分采用心理测量的研究方法。我们在Paul Slovic提出的15个风险认知维度中选取5个特别适合于我们研究的维度来编制问卷。我们在上海市宝山区,杨浦区和虹口区对居民进行了抽样,共搜集样本385份。与此同时,我们对复旦,交大等上海市6所高校的学生进行了测量,共得到学生样本462份(包括中国学生和留学生)。我们的研究发现:
① 人口学变量会对公众风险认知情况起作用。这些人口学变量包括收入,文化程度,身份角色(居民,学生)等等。其中,学生和居民在四个项目上的风险认知水平均有显著差异。
② 中国学生和非中国学生在风险认知的诸多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文化差异会导致风险认知的不同。
3、 第三部分:交互作用实验研究
为了进一步扩大研究的外部效度,使研究结果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推广应用,因此我们进行了交互研究。交互研究的两个自变量分是前两个研究中具有显著效应的变量。分别是“信息呈现量(多,少)”和“公民角色(居民,学生)”。
本研究在心理学实验室中进行,以近期热点食品安全危机作为实验材料。研究结果发现,信息呈现自变量在学生群体中主效应显著,在居民群体中主效应不显著。无论是少信息量呈现材料还是多信息量,居民对于食品安全的风险认知水平普遍非常高。这可能是由于食品安全与公众生活的关切度非常高,居民对于该问题非常敏感导致风险认知水平偏高。
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二等奖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