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以后正中线为定位依据,通过在尸体上实地的解剖、观察和测量,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最终确定在胸后壁进行胸膜腔穿刺的安全进针区。更好地避免在临床操作中对患者造成损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临床进行胸膜腔穿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具有比较好的推广前景。实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对局部解剖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在临床上,于胸后壁进行胸膜腔穿刺,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进针点,目的在于避免损失肋间的神经、血管。第七版《局部解剖学》教材上是以肩胛下线作为定位标志,肩胛下线以内在肋上缘进针,肩胛下线以外在肋间隙中部进针。这样的描述比较模糊,没有说明具体在肩胛下线以内或以外多大距离;在临床实际操作时,由于患者所处的体位不同,肩胛下线会有比较大的变化,势必影响定位的准确性;教材所确定的进针方法是建立在典型的结构基础之上,但我们在尸体解剖中发现,许多肋间隙的结构并非如此,按照上述方法并不一定正确。该实验研究是以后正中线作为定位依据,实事求是地在尸体上进行解剖、观察、测量,为临床寻求更为精确可靠的胸腔穿刺位点。在国内的相关文献资料中,还未见到这样的研究报道,该实验研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独到之处。
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三等奖
2011年6月16日获得广西自治区第五届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一等奖
2011年6月发表在由中国解剖学会和广东省解剖学会主办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解剖学研究》杂志(双月刊)2011年03期上